继承纠纷

北京天驰君泰律师事务所“家事法苑”婚姻家事律师团队

当前位置: 首页> 继承纠纷>遗赠(抚养)

裁判文书的法言法语与人文情怀

 发布时间:2014-10-17 16:26 浏览量:693

http://rmfyb.chinacourt.org/paper/html/2014-09/26/content_88369.htm?from=groupmessage&isappinstalled=1

2014926  人民法院报  李晓东

    司法程序的公开不仅要求判决过程的公开,也要求判决理由的公开。说理不充分、论证不严密的判决,不但难以获得诉讼各方对判决结果的理解,也难以实现社会公众对司法审判工作的认同。一份裁判文书,不能仅仅是简单的机械的法言法语的堆砌,还可以让读者、公众感受到司法的人文情怀,这尤其体现在裁判文书的说理部分。就文书中说理部分而言,可从几个方面加以注意:充实、通俗、情理。

    裁判文书的说理要充实可信

    充实包括了文书中说理的条理分明、规范合理、逻辑性强、论证严密等。

    一方面,裁判文书说理充实,意味着表述的条理分明、规范合理。制作判决书,应当体现法官对事实证据的判断力,对事实、证据的认定以及法律适用都应给出充分、详细且有根据的理由。就当事人针对裁判提出的焦点、疑点问题,从事实认定、证据采信、法律适用等方面,运用法律、情理、事理相结合的方法,公开阐述证据证明力及其取舍的判断理由,展示法官内心对案件事实、裁判结果如何形成确信的过程,进而说明裁判程序的合法和裁判结果的公正。

    长期以来,判决书中习惯于最后一并引用法条,笔者以为,可在注意引用顺序的同时,将条文直接引入判决书。这样,文书所引的法条内容和事实证据的关联性也就一目了然。

    当然,说理也有着规范上的要求,运用必要的法言法语,语气中立公允,用词平实简洁严谨,避免不适当的情感偏向,不能晦涩难懂。这样不但可以获得诉讼当事人对判决结果的信服,而且也让判决理由明明白白地展示在公众面前。

    另一方面,裁判文书的说理应当逻辑性强、论证严密,就是判决理由要穷尽、完整,不能有遗漏,阐述每条理由时不能只言片语,要说清说透。说理的逻辑性就是要阐明推理过程,运用法理和法律分析问题,说明是非责任的划分理由,把法条与法理结合起来。如前所述,可以改变现有法律依据集中列述的做法,寓条文于理由之中,注意论据与论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做到层次分明、条理清楚,各个部分在组合上紧密连接,贯通一气,事实、说理、判项相互呼应。

    裁判文书的说理要通俗易懂

    任何专业语言,在促使专业人士快捷、简洁、熟练、准确地解决专业问题之际,也非常明显地增加了业外人士阅读理解的难度,法律的专业语言概莫能外。因此,裁判文书的通俗表达实有必要。裁判文书的内容在保持法律专业特征的同时,应摒弃概念化、公式化、八股文的陋习。既注重司法的专业性,也注重一般社会群体的可读性,把法律语言转换成符合法律精神、易为读者理解和接受的公众语言。

    判决书的主要受众是当事人和一般社会公众,其中的“法言法语”的运用应以普通公众的理解认知为限度,超越此限度则是司法判决领域法律性过于专业化的表现。这就要求撰写判决书时必须将“法律言语”逆向翻译成为群众语言,转换成通俗易懂、形象贴切的群众语言和平常思维,尽可能让老百姓听得清、看得懂。

    用公众接受的语言诠释法理,做到专业化与大众化相结合,自然能够增进社会公众对司法裁判的信任和理解。须知法律本身就是世俗的产物,裁判文书是法律在公众心目中直接的表现形式,应当以具有亲和力的形式出现在公众面前。

    当公众能够知晓法律法条之意旨,明白法律保障合法权益之方式,应该会从内心产生对法律的尊崇。如同我们从小学到大学,照本宣科、呆板教条的授课方式总是难被学生接受,而诙谐幽默、语言生动的老师则更易受到学生欢迎。《易中天品三国》之所以受到欢迎,掀起人们对中国历史文化的探索和研究,是因为其运用文化底蕴,并辅以通俗直白的表达的结果,同理,真正有价值的浅显易懂、简洁明了、具有人文亲和力的裁判文书,也必将是引导民众直观地知晓和熟悉法律具体应用的平台。

    裁判文书的说理要合情合法

    司法裁判的结果不仅应当合法,而且应当合情合理。裁判说理中注重情理,是指裁判文书阐明的认定事实和适用法律的理由及结果,均应符合社会生活常理,即符合社会多数人通行的经验法则、价值理念和公平、正义观念。

    法律源于社会生活,法律目的在于规范社会生活,故而法律精神与社会情理息息相通,情理蕴含于法律之中。洞悉法律真谛的波斯纳法官建议,要“以合乎情理作为司法的指南”,“法官最好是将他们的工作理解为:在每一案件中,努力获得特定境况中最合乎情理的结果”。

    裁判文书应当依情说理,增强判决书的亲和力。在判决书中,事理是判决公正的基石,法理是判决公正的大厦,情理则是判决公正的丰碑。我国自古以来的法律文化传统就是以情、理、法的融合来规范人民群众的行为。

    讲情理,主要是针对如下情况进行:

    其一,法律规定不周全、不明确时,法官应根据法律条文字里行间所反映出来的真实含义或立法的目的,去理解、分析、判断、讲清其中的道理;

    其二,法律规定有缺陷时,应从理解对象的背景,包括文化、传统、思想等,在一定的范围内,依照公正原则的价值取向进行说理;

    其三,根据情势所需,进行情理分析。这时候要讲清情理,主要从社会的公序良俗、人情事理、社会公平正义的要求等方面分析说理。

    总之,情理讲得透、说得明,既能增强判决书的公信力,又能增强判决书的亲和力。北京市东城区人民法院法官在一份判决书中援引儒家经典《孝经》,并强调除遵守法律外,孝顺等公序良俗也应作为社会的价值标准得到遵守和倡导。这类判决书令人拍案叫绝之处,在于刚性法理之中融入道德引导,从而对时下种种见利忘义之恶举,有旁敲侧击之警示;对当前诸多道德败坏之乱象,有惩前毖后之启发;对诸多唯利是图的现象,有正本清源之效,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裁判文书不仅仅记录着裁判过程,而且公开裁判理由,每一份裁判文书都应该是司法向社会展示公正形象的载体、传播法治理念的生动教材。在依法治国的进程中,我们需要的是一份阳光下的判决书,一份有着严密论证、详细说理的判决书,一份旁征博引、法理透彻的判决书,一份充分尊重法律精神和人民知情权的判决书。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秦淮区人民法院)

上一篇下一篇

联系我们

如果您想了解更多有关家事法苑团队的信息或有法律相关问题咨询请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