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界丨邓雯芬:用匠人精神,理顺婚姻家庭的法律事儿,《法律与生活》杂志2025年2月刊
邓雯芬,北京天驰君泰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律师,中国法学会婚姻家庭法学研究会会员,中国国际私法研究会会员,北京市法学会妇女法学研究会理事,北京市婚姻家庭研究会会员,北京老龄法律研究会会员,第五届北海仲裁委员会/北海国际仲裁院仲裁员。2023年6月,入选北京市律师协会涉外律师人才库名单。2024年3月,入选北京市法学会“百名法学青年英才”培养计划(2024—2028)。
律界丨邓雯芬:用匠人精神,理顺婚姻家庭的法律事儿
原创 李云虹,《法律与生活》杂志2025年2月刊
人物简介
邓雯芬,北京天驰君泰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律师,中国法学会婚姻家庭法学研究会会员,中国国际私法研究会会员,北京市法学会妇女法学研究会理事,北京市婚姻家庭研究会会员,北京老龄法律研究会会员,第五届北海仲裁委员会/北海国际仲裁院仲裁员。2023年6月,入选北京市律师协会涉外律师人才库名单。2024年3月,入选北京市法学会“百名法学青年英才”培养计划(2024—2028)。
自执业以来,她专注婚姻继承相关法律及家事争议解决业务领域,擅长处理复杂的婚姻家庭类案件。参与《中国妇女报》“民法典100问”系列文章撰写工作,并在《中国律师》《中国妇女报》《法律与生活》《家事法实务(2023年卷)》《中国私人财富法律管理最前沿》等刊物或图书上发表过多篇专业论文、实务类研究文章。
“邓律,希望人生道路铺满鲜花,一路芬芳,邂逅美好!”这是2024年11月29日,北京天驰君泰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律师邓雯芬收到的一张来自“家事法苑”团队的贺卡上,小伙伴亲手写下的祝福。这一天,正好是她35岁的生日。
自称性格内向且内敛的邓雯芬在接受访问时,思维缜密、条理清晰。同时,她会一边说一边在纸上涂涂写写。待一个问题回答完毕后,一张关于这一问题答案的逻辑思维图也应运而生。一场历时近2个小时的访问结束后,一张张写满问题答案的逻辑思维图,就成了专属于她的一份与众不同的笔记。
同学眼中的“软妹子”选择了做律师
提及与法律的结缘,邓雯芬坦陈,自己当年是被调剂到的法学专业。当年,她心仪的专业是外语专业。谁都不会想到,这次意外的人生际遇,却成为她职业生涯中的一次美丽邂逅,并奠定了她未来职业发展的基石。
在大学本科阶段学习时,邓雯芬不知不觉地喜欢上了法学。她渐渐觉得,逻辑性很强的法学很有意思。于是,在大学毕业后,她选择考取了西南政法大学研究生(专业是民商法学,研究方向是婚姻家庭法学),并顺利获得了硕士学位。
2014年,在研究生毕业时,邓雯芬面临着一道选择题:是选择考公务员,还是选择做律师?
“我至今都还记得我父母当年跟我说的那句话——‘变才是不变’。”于是,这个同学眼中的“软妹子”作出了自己的抉择:做律师。
彼时,对于想要做哪个领域的律师,邓雯芬还是一头雾水,并不明确。又是一次偶然的机缘巧合,让邓雯芬找准了自己的职业赛道。
当时,北京天驰君泰律师事务所的杨晓林律师于2008年创办的“家事法苑”团队正在招募新成员,该团队的宗旨是“专注家事诉讼实务研究,分享中国婚姻家庭法治建设及理论研究动态”。在攻读研究生期间,邓雯芬和同学在这个律师团队实习过。那段实习经历让她“对很多理论问题,增添了一种实务研究的视角”,为她学习婚姻家庭领域的法律打开了一扇窗。实习结束后,她依然关注着这个律师团队,也参与过“家事法苑”相关实务问题的研讨会、线上沙龙。
“杨晓林律师是高校教师出身。多年来,他一直坚持推行在校法学生实习项目,注重言传身教。尽管他的业务工作非常繁忙,但他始终坚持教导学生,耐心讲解和指导实务工作,回答理论问题,是一位非常负责的指导老师。”这是当年实习期间,邓雯芬记录在本子上的真情实感。
其实,人生的任何一段经历都具有意义。两件看似不相关的事情,说不定会在未来的某个时间节点上产生交集、连接成线,并发生奇妙的反应。在邓雯芬的职业生涯中,这种奇妙的反应就出现了。
通过自身的努力,邓雯芬这个当年“家事法苑”团队的第100名实习生,正式成为这个团队中的一员。
案件从来没有大小之分
在邓雯芬看来,律师是一个非常传统且十分注重匠人精神的职业。“它的传统体现在师徒传承。在一定程度上,师徒传承依然是这个行业比较常见的模式之一。因此,对于一个新人来说,跟随一个好师父、加入一个好团队,对自己的未来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邓雯芬说,“好的师父或团队,一方面,能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与机会;另一方面,对于新人职业习惯的养成、执业纪律和职业道德操守的教导等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也能为新人将来的执业生涯提供良好的示范。”
在加入“家事法苑”团队最初的几年时间里,邓雯芬参与代理多起婚姻家庭类案件。
在邓雯芬的眼中,案件从来没有大小之分。婚姻家庭类案件往往涉及一个或多个家庭的利益,“我们办的不是案子,是别人的人生”。她坚信,认真处理和对待每一起案件,精雕细琢,不断思考,研究案件,主动发现问题,寻找解决的思路和方案,不断改进自己的工作方法和每一个环节,如此才能逐步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不辜负每一位当事人的信任。
“我每参与一个新的案件,总会发现新的问题,学到新的知识与经验,也能接触并了解更多相关的社会经验和知识。”邓雯芬说,“在工作中,我锻炼了自身的能力,了解到更多与案件相关的法律实务问题及解决的思路、方法和实务争议难点。”十年间,她一步一步稳扎稳打地从律师助理蜕变成可以独当一面的专业律师、团队的业务骨干,并成为所在律所的合伙人。
自2014年至今,邓雯芬坚守并深耕婚姻家庭业务领域。十年间,她陆续代理了几百起婚姻家事诉讼及非诉案件。其中,不乏综合难度和争议标的较大的案件,解答了数以千计的当事人的法律咨询。但在工作中,她依然时常会遇到新问题、新挑战。
相较于执业初期,目前阶段的邓雯芬更注重从情、理、法的多维度考虑解决婚姻家庭类争议,诉讼策略关注多维度的“最优解”。不能仅站在财产利益的角度,而应扮演好婚姻家庭类案件中的“摆渡人”角色。
目前,婚姻家庭类案件的专业化和复合化要求逐步提高。她认为,专业化不等于画地为牢,要想做好婚姻家庭类业务,就不能只懂业务。当前的法律,需要婚姻家庭领域的律师在“专”的基础上又能“博”。一些复杂的婚姻家庭类争议案件,往往同时牵涉家事、商事甚至刑事等综合法律问题,客户需要的是优质的综合解决方案,而非单一维度的专业分析和解答。
那么,在“专”的基础上博学多用,提升综合解决客户法律问题的能力,合理妥善地解决当事人的疑难杂症,是目前和未来婚姻家庭领域律师提供法律服务的价值所在。
体悟一种积极向善的力量
内心细腻的邓雯芬表示,这些年,在婚姻家庭领域的工作中,她遇到了形形色色的当事人,短暂地参与他们的人生故事,体会他们的悲欢与离合,也收获了很多社会经验与人生哲理。
比如,在代理一起隔代探望权纠纷案件时,一位年长、丧子且重病的老人,因儿媳与儿子离婚后积怨颇深,十多年未曾与孙子见面。老人要求探望孙子,其朴素的意愿只是当自己百年后,可以将财产留给这位孙子。
在代理一起因男方违反夫妻忠诚义务导致离婚的案件时,当事人(女方)即将进行高风险手术时,紧急委托她起草遗嘱,只想安排好因早年离异而独自抚养自己长大的老母亲的晚年生活。
在代理一起“当事人长期遭受严重家庭暴力导致一度重度抑郁甚至想要轻生”的案件时,帮助当事人从家庭暴力的环境中脱离,开始新的生活。
在代理一起遗嘱继承纠纷案件时,从一份情真意切的遗嘱和夹在日记本中用红绳绑起来的发丝中,看到老人在弥留之际对爱人的句句嘱托和对子女的殷切期盼,也更为深刻地理解了“结发夫妻”的含义……
邓雯芬说:“我见过‘情人眼里出西施’的爱情,终究未能逃过现实柴米油盐的琐碎与磕绊;我见过‘分手见人品’的爱情故事是如何被验证的;我也见过原本相爱的两个人被仇恨蒙蔽双眼,将家事演变为刑事的情形……诸如此类的种种人生百态与爱恨冷暖,让我体验到了各种不同的人生经历,让自己看问题变得更加豁达与通透。”
不在婚姻里做彼此的“差评师”
自2014年至今,邓雯芬一直积极参与公益活动。
对于从事公益这件事的态度,邓雯芬坦言:“在成为律师的道路上,我希望自己能够坚持参与公益活动,常怀感恩和敬畏之心对待工作和他人。”
做婚姻家庭领域的律师多年,当被问及“见到这么多关于离婚的事情,你对婚姻还有信心吗”这个问题时,邓雯芬的回答很理性。她说:“离婚的原因有千万种。总的来说,好的婚姻需要夫妻双方共同用心付出和经营,需要两个合适的人一起前行,相互成就、付出关爱,不能一味地索取。有的人穷尽一生,在婚姻里只扮演了‘差评师’的角色。我认为,人要学会在各个方面成长,婚姻、家庭、亲子关系等,均是可能遇到的人生议题,经营婚姻和家庭,无论结果如何,都是一种成长和人生体验。”
邓雯芬,北京天驰君泰律师事务所婚姻家事继承法专业律师,"家事法苑"家事律师团队主办律师,西南政法大学民商法法学硕士。
自2016年开始执业,业务领域:婚姻家事、继承、分家析产等。
北京市律师协会婚姻与家事法律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市朝阳区律师协会婚姻家庭业务研究会副主任;中国法学会婚姻家庭法学研究会会员、中国国际私法研究会会员、北京市法学会妇女法学研究会会员、北京市婚姻家庭研究会会员;邓雯芬律师受聘为中国人民大学律师学院婚姻家事及财富传承研究中心研究专员;北京市法学会“百名法学青年英才”培养计划(2024-2028)。曾在《中国律师》《家事法实务》丛刊等出版物上发表过多篇专业论文、实务研究文章。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亚运村北辰东路8号汇宾大厦A座6层
电话:61848123
手机(微信)号:18612522122
传真:61848008;邮编:100101
电子邮箱:dengwenfen@tiantailaw.com